多位资深篮球媒体人在行业论坛上指出,中国女篮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隐患,各省青年梯队建设近乎停滞,人才储备薄弱的问题正逐渐显现,这一观点引发了篮球界对女子篮球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。

"现在去看各省的青年女篮比赛,能叫得上名字的苗子屈指可数。"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体育记者表示,"许多省份的青年队一年打不了几场正式比赛,训练质量也参差不齐。"

记者通过调查发现,目前全国范围内保持完整三级梯队(成年队、青年队、少年队)建设的省份不足十个,多数省市的青年队面临着经费不足、参赛机会少、教练资源匮乏等困境,东部某篮球传统强省的青年队教练透露,他们的U19队伍每年仅有2-3个正式比赛机会,日常训练甚至需要与男子青年队合练才能保证训练质量。

人才培养断档的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青年锦标赛中已经显现,2023年全国U19女子篮球锦标赛的数据显示,参赛队伍数量较五年前减少了30%,个别赛区甚至出现只有3-4支队伍参赛的窘况,更令人担忧的是,优秀苗子的数量明显减少,能够达到国青队选拔标准的球员寥寥无几。

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基层培养体系出现萎缩,根据中国篮球协会的统计,全国注册的女子青年运动员人数在过去五年间下降了40%以上,许多体校由于生源不足取消了女篮项目,中小学篮球培训也更倾向于开展受众更广、更容易出成绩的男子项目。

职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,WCBA联赛虽然不断扩大规模,但与青年梯队衔接存在明显断层,俱乐部更倾向于引进现成球员而非自主培养,导致青年球员上升通道受阻,某WCBA俱乐部负责人坦言:"培养一个青年球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,但很可能为他人做嫁衣,这种投入产出比让很多俱乐部望而却步。"

第三,社会关注度和资源投入不足,相比动辄获得巨额赞助的男子篮球,女子篮球的商业价值开发始终步履维艰,这直接影响到各级梯队的经费保障,很多青年队每年运营经费不足百万元,难以组织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。

一位前女篮国手在采访中表示痛心:"现在很多有天赋的年轻球员因为看不到前途而选择放弃,我们那时候每个省都有完善的梯队建设,现在这种体系正在瓦解。"

问题的严重性还体现在国际对比上,与传统强队美国、澳大利亚相比,我国女篮青年梯队的建设体系存在明显差距,这些篮球强国都建立了从小学到职业俱乐部的完整培养体系,每年举办的各级别青年比赛数量是我们的数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,中国篮协近期推出了"星辰计划",旨在加强青少年女子篮球人才培养,计划包括建立区域性训练中心、增加青年赛事数量、提高基层教练待遇等措施,但业内人士认为,这些措施要想见效还需要时间,而且需要地方政府和俱乐部的积极配合。

专家建议,应当建立更完善的激励机制,让培养年轻球员的单位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,同时要加强体教融合,让更多学校成为女篮人才的培养基地,还需要创新商业模式,提升女子篮球的社会关注度和商业价值。

女篮青训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人才储备问题引发行业关注

当前中国女篮国家队虽然在国际赛场上保持着竞争力,但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有成熟球员的发挥,如果不能尽快改善青年梯队建设,未来几年可能会面临人才断档的危机,这需要整个篮球界的共同努力,包括管理部门、俱乐部、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协作,才能确保中国女篮的可持续发展。

女篮青训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人才储备问题引发行业关注

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,中国女篮再次成为关注焦点,但在为国家队加油助威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更多关注支撑这支队伍的基础体系是否稳固,只有夯实人才基础,中国女篮才能在世界篮坛保持长期竞争力。